近日大埔宏福苑的火災事件持續成為新聞焦點。有些小朋友在觀看相關報導後,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甚至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行為倒退的情況。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周聿琨先生分析了兒童在接觸災難新聞後可能產生的感受和行為,並向家長提出了五個幫助子女排解情緒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子女面前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有些小朋友會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疲倦、難以入睡。
小朋友可能會回想起在新聞看到大火燃燒的場面,還可能會出現怕黑和難以集中精神的情況。
小朋友或會感到哀傷、緊張、害怕、無助,甚至有些小朋友會覺得內疚,覺得自己幫不上忙。
有的小朋友可能會談及和死亡有關的話題,或者在遊戲時、畫畫時重演和撲及災難事故,甚至逃避接觸與災難事故相關的物件。部份小朋友更有可能出現行為倒退,如不願上學。
小朋友可能會變得退縮、暴躁,或害怕與父母分離。
接納和確認子女的情緒十分重要。家長可以告訴小朋友覺得害怕、難過或擔心都是正常的反應,成年人都會有這些感覺。家長不要急於否定小朋友的恐懼,別說「不要怕」、「不用怕」這類說話,可以說「我知道你感到很難過,我看了新聞都好覺得難過和擔心」。
父母可以減少小朋友接觸一些重複的火災的畫面,避免在小朋友面前激烈地討論相關事件和社會議題。
如果小朋友是幼稚園或小學階段,家長可以用適合其年齡的簡單語言來解釋事實。例如「看到火災的新聞,大家都覺得難過、害怕和擔心,有這些感覺是正常的。爸爸媽媽會陪著你。如果你想哭或者談天,隨時都可以找爸爸媽媽。我們的家很安全,爸爸媽媽會保護你。雖然發生了不幸的事情,但有很多勇敢的消防員、醫生和救護人盡力幫忙,不要太擔心」。
小朋友的日常作息是安全感的來源,所以家長應維持子女的作息時間,如準時吃飯、睡覺和玩耍。
家長可以把討論的焦點由「火災」和「災難」,轉移到「救援」和「互助」,令小朋友感到更有希望。此外,家長也可以多擁抱、多聆聽、多陪伴小朋友,減輕他們的焦慮感。
作為家長,隱藏自己的情緒並非必須。相反,適度表達自己對了事故的情感,可以讓孩子明白,成年人同樣會面對各種情緒,有助於減少他們的焦慮感,並讓他們感到更安心。父母不必刻意營造堅強的形象,反而可以多多表達對子女的關心與支持。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周聿琨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