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小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已是常態,據統計,香港小學生平均每天花費4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假日甚至高達6小時。然而,手機的過度使用對學童的學習能力和大腦發展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日本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的川島隆太教授自2010年起,對仙台市約7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項長達十年的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每天花費3小時以上使用電腦的孩子,即使努力學習且睡眠充足,其學業成績仍會低於平均水平。
川島教授進一步指出,當學生每天花在螢幕前(screen time)的時間超過一小時,學業成績就會明顯下降。令人震驚的是,即使學生每天溫習超過兩小時,只要手機使用時間超過三小時,他們的學習表現甚至不如那些幾乎不讀書、但不使用手機的學生。這項發現表明,問題的關鍵並非學習或睡眠時間被壓縮,而是手機使用本身對學習能力的直接干擾。由此可見,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對兒童的邏輯思考力、記憶力、專注力及閱讀理解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大腦發育停滯:白質神經纖維受損
該研究團隊每三年會透過核磁共振造影(MRI)觀察兒童腦部變化,並同步進行生活習慣問卷調查。結果令人擔憂:長時間使用網路的兒童,其大腦特定區域在三年內幾乎沒有發育進展,特別是負責連結腦部各區域的白質神經纖維網絡,發展更是顯著停滯。研究認為,這種神經發展上的遲緩,可能是學力衰退的結構性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教4招擺脫手機癮
1.利用手機內置設定控制使用時間(Screen Time)
家長們可以將社交媒體應用程式的使用時間限制為每天30分鐘。同時,設定手機在特定時間段內(例如晚上睡覺時間)自動停用或限制功能,只允許接聽電話或使用特定白名單應用程式。
2.建立固定的作息時間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和起床,即使在週末也不例外,有助於調節身體的生理時鐘,減少手機依賴方面。
睡前避免使用手機,手機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品質。建議在睡前至少一小時避免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
3.培育小朋友興趣
鼓勵小朋友面對面的社交活動,與朋友和家人一起參與有興趣的活動,如運動、繪畫、學習樂器等,而不是只透過手機進行線上交流。體育活動不僅有益於身體健康,還能釋放壓力、改善心情。
4. 打造無手機空間
特定房間或區域禁用手機,例如,臥室可以被指定為「無手機區」,確保睡前和睡醒時不被手機干擾。餐桌也可以是「無手機區」,鼓勵家人在用餐時專注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