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 2-3 歲的小朋友,恐怕是爸媽最頭痛的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動不動就與爸媽唱反調,想法多、不易溝通,常讓爸媽束手無策。文中列舉 2-3 歲常見的「6 大反判行為」及應對方法,爸媽不妨參考!
小朋友在 2 歲後自我意識萌牙,認知、語言亦有大幅發展,肢體方面雖然精細肌肉動作仍在發展中,但走路、跑跳、丟東西、上下樓梯等粗大動已做得不錯,因此他們發現:自己能做的事越來越多!正因如此,小朋友會開始挑戰爸媽的命令,也是許多家長最頭痛的「Trouble 2、Terrible 3」階段。以下 6 種反判行為,爸媽碰過哪幾種了呢?
【2~3 歲反判行為】1. 常說「不」、「不要」
由於自我意識發展,此時的小朋友較固執,希望能掌控所有事情,因此對爸媽的要求常以「不」、「不要」回應。這種違抗命令的行為,通常在 3 歲時達到高峰。
※如何應對?
面對尋求自主能力的孩子,爸媽可在拒絕的同時「提供選擇」,例如:今天無法順應孩子要求去遊樂園玩,但可讓孩子選擇「去公園玩還是去逛市集」,讓小朋友保有自主空間。
【2~3 歲反判行為】2. 挑食
▲2~3 歲反判行為─挑食。
小朋友的自我意識也會反映在食物喜好上,尤其不喜歡的食物最難妥協,一小口也不願吃。加上孩子正值發育階段,不免讓爸媽擔心營養攝取問題。
※如何應對?
爸媽可讓小朋友加入採購、備菜、烹調過程,讓孩子有參與感,提升進食意願。另外,也可將小朋友不愛吃的肉類、蔬菜等「藏入」其他食物中,一起吃下肚。
【2~3 歲反判行為】3. 愛哭鬧、耍脾氣
2歲後雖然語言能力大幅提升,但在面臨挫折、無法處理的事情時,情緒容易急,表達能力跟不上情緒,就會開始失控、哭鬧或發脾氣。多數爸媽一開始會勸說、教導,但久了之後也容易失去耐性。
※如何應對?
爸媽此時需保持理性平靜,接受小朋友正在發脾氣的事實,接下來做到「同理」並引導孩子察覺自己情緒,可讓他了解「原來爸媽知道我在生氣什麼」,進而冷靜下來。
【2~3 歲反判行為】4. 愛亂跑
▲2~3 歲反判行為─愛亂跑。
正值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一旦被事物吸引,便會不顧一切衝向前去,有時甚至直接鬆開爸媽的手跑走,讓爸媽措手不及。
※如何應對?
小朋友對環境尚無警覺性,爸媽需明確設立規範及安全範圍,在執行前也需做到「告知」的動作。例如:走在路上必須與爸媽牽手、在特定地點(如:小型室內遊樂區)可自由玩耍等等。當孩子表現好,爸媽別忘了給予稱讚喔。
【2~3 歲反判行為】5. 喜歡丟東西
2 歲過後,小朋友亦會透過一些行為來探索世界(如:丟東西、整箱玩具倒出來等等);至於 3 歲過後的丟東西,可能是為了吸引大人注意或發洩情緒,爸媽可多留意觀察。
※如何應對?
爸媽可擺出孩子常接觸的物品,分辨「可丟與不可丟的物品」(如:軟球可丟、水杯不可丟),以及亂丟的後果(如:杯子壞掉)。面對 3 歲後的孩子,心智、語言發展已較良好,爸媽可引導其認識、表達情緒,多給予擁抱與言語關愛,幫助孩子穩定心情。
【2~3 歲反判行為】6. 不喜歡分享
一般來說,小朋友需到 6 歲左右才能理解分享的意義,2-3 歲時雖然已能有學習社交的能力,但卻無法有更進一步的互動、分享玩具等行為,認為「玩具是自己的,不懂為何需要分享」。要是被迫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可能會委屈哭鬧。
※如何應對?
可讓家人各自挑選一項物品(建議挑玩具),示範分享的行為,可輪流玩或一起玩(如:堆積木),讓孩子體會分享的樂趣。但要注意的是,若孩子心理尚未準備好分享,建議爸媽勿強迫,避免引起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