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小朋友思想早熟,有的早在幼稚園已經出現BFF(Best Friend Forever,即是死黨)和Crush(心儀對象)的想法。子女和家長談及BFF和Crush的時候,家長應該持怎麼的態度和如何回應?聽聽教育心理學家廖坤怡(Queenie Liu)的意見。
疫情下長大的小朋友社交圈子較窄,所以有些小朋友會稱自己的朋友做BFF(Best Friend Forever,即是死黨)。不過小朋友之間容易出現爭吵,如果子女和他們的BFF吵架,便會感到難過失落。到底家長應該認同BFF的概念,還是鼓勵子女廣交朋友呢?
Queenie指,如發現子女認定了某一兩個小朋友為BFF,家長首先可對小朋友的社交意識表示欣賞,因為他們積極地和別人建立關係。
然後,家長可向子女用簡單易明的情緒詞彙,回應他們的行為,以及簡單解釋所謂BFF的概念,例如:「我發現你跟這個小朋友玩得特別熟/ 特別開心/ 特別投契」。
接著,家長可以嘗試讓小朋友回想他和其他小朋友一齊玩耍的時候,也感到十分快樂,讓他們知道朋友不只得一個,例如:「你記得上次你和XX一起玩耍的時候,也十分開心嗎?」這樣做可以讓小朋友多點想起其他不同的朋友,也避免他們把所有情感灌注在同一人身上,保持情緒健康。
在合適的時間,家長還可向小朋友介紹「友誼金字塔」 讓他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有層次之分,例如有「點頭之交」,如在學校會互相打招呼的工友嬸嬸;還有「玩伴」,即是和他們一起玩耍的人;親密的是「好朋友」,即是和他們玩得特別投契的人。家長也請顧及小朋友的年紀及認知能力,「友誼金字塔」不宜過份仔細分類,儘量簡潔易明便可。待孩子慢慢長大後,才再加入其他不同的層次。
現時科技網絡發達,小朋友容易接觸不同的網上影片,聽到大人術語的機會較高。但由於疫情下社交機會降低,他們未必懂得分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親密程度,所以對於「拍拖」和「結婚」這些概念感到一知半解。
這時候,家長先不要急著說“No”,畢竟子女樂意和你分享他的感受,代表他對你相當信任。家長應先掌握更多資訊,從而了解小朋友這個想法是如何產生的。
就著Crush的概念,家長的回應方法和BFF的類似。首先可以描述小朋友的感受,如「我發現你跟這個小朋友玩得特別熟/ 特別開心/ 特別投契」。
然後,讓子女回想和其他小朋友一齊玩耍的愉快時光,讓他知道能夠一起快樂玩耍的小朋友不只一個,例如:「你記得上次你和XX一起玩耍的時候,也十分開心嗎?」。
在合適的時間,家長還可向小朋友介紹「友誼金字塔」的概念,增加他們形容「朋友」的詞彙,如「玩伴」、「好朋友」。
一般而言,幼稚園小朋友對「戀愛」還未有的概念,直至到8至9歲左右才有較清晰的兩性概念,然後10歲左右開始才會出現較為成形的戀愛概念,而在青春期前的一至兩年對戀愛的概念更加清晰。(*註: 年齡或會因孩子各種不同的因素而有些微差異)
這時候,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情意教育和性教育十分重要。家長應保持開放態度,鼓勵他們分享心中的情感。也要讓子女知道情緒沒有分對與錯。家長認同孩子的情緒,不代表認同他們的想法。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