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一間內地公司宣布,正在研發全球首個「代孕機器人」,並說這款內置了「人工子宮」的機器人媽媽,能夠模擬從受孕到分娩的整個過程,預計一年內就會問世,而且售價不會超過10萬塊人民幣。這個消息一出,立即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大家都在質疑,這是不是在製造「新人類」呢?
「機器人代孕」到底是什麼?
根據《江南都市報》和多家媒體的報導,這款代孕機器人跟傳統的試管嬰兒或代理孕母有著本質區別。它的核心概念是,將一套高度模擬的「人工子宮」孕育箱,直接植入一個外形像人類的機器人體內。研發團隊負責人張其峰表示,這個人造子宮系統可以完全模仿真實母體的懷孕環境,從十月懷胎到寶寶出生。

(圖片來源:微博影片截圖)
從技術原理來看,這個系統號稱可以複製從胚胎植入、發育到自然分娩的全過程。機器人的外殼會模擬孕婦腹部隆起、胎動等物理變化,而內部的精密系統則負責溫度控制、營養輸送和代謝廢物處理,以取代人體子宮的複雜生理功能。
最讓人不安的是,負責人張其峰還直言,這項發明的初衷是為了滿足現代社會一部分人的特殊需求:「為了滿足現代年輕人不想懷孕,又想要小朋友,有些人不想結婚,又想有老婆,我們機器人老婆的功能,就讓他懷孕。」這番話清楚地表明了產品的目標客群,也讓這項技術從研發初期就充滿了爭議性。
專家怎樣說?
身為媽媽們,深知懷孕生子有多麼複雜。專家們也指出,「人工子宮」這項核心技術目前還遠遠不成熟。相關技術在現階段,只在動物實驗上取得有限進展,例如:成功讓羊胎在體外存活四週、鼠胚胎存活六天。至今為止,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人類胚胎能在完全脫離母體的情況下,由機器全程孕育成功的案例。
要實現這個目標,科學家必須克服一系列極其複雜的生理機制難題,包括如何精確模擬胎盤的營養交換與代謝功能,如何建立免疫屏障保護胎兒,以及如何確保胎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等。不少專家認為,這些生物相容性技術才是真正的核心瓶頸。
倫理上的問題
除了技術上的不確定性,這個項目也引起了巨大的倫理和社會爭議。有專家尖銳地批評,將孕育系統裝入一個人形機器人外殼,對於孕育本身並無實質幫助,此舉更像是一種吸引眼球的「行銷噱頭」。
許多人都擔憂,這種技術可能對傳統的家庭觀念、親子關係和社會倫理帶來顛覆性的衝擊。到時「媽媽」的角色是否會被削弱?生命的孕育過程是否會因此被徹底「商品化」?這些問題在網路上引發了兩極化的討論。部分網友表示期待,認為這能「解放女性子宮」,為不願或不能生育的家庭提供新選擇;但反對者則感到憂慮,認為此舉「藐視生命」,可能導致更複雜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