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旗下產品測試網Wirecutter經過逾百小時的測試,推薦了九款益智遊戲,為學童提供手力、眼力、腦力、心力相結合的考驗。其目的在於讓學童拋開高科技電子產品,寓學於玩,讓假期及課餘時間變得更多Fun。
益智玩具重視探索
Wirecutter在報道中引述,研究遊戲與學習的美國Templ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Kathy Hirsh-Pasek指出,對學童學習有利的益智玩具,應該設計簡單、有多種玩法、能多方探索,例如傳統的積木,或能換衣服的洋娃娃等。不過傳統積木、洋娃娃對於經常接觸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小朋友來講,吸引力亦經大跌。於是Wirecutter綜合各方專家意見,再經過百小時測試,嚴選出九款益智玩具,並誠意推薦給家長。
1. Magna-Tiles彩色磁性積木片(3歲以上)
幼兒可用色彩繽紛、形狀各異又具磁性的膠片,組合成不同的建築物、火箭及多面體等,而且透過建構以及拆卸重建動作,可豐富幼兒的想像力,探索積木片塑造的不同可能性。
2. 齒輪建構系列(3歲以上)
彩色的齒輪、連接軸、柱狀軸心等零件,讓幼兒可動手、動腦筋,做出環環相扣效果,又可隨著齒輪旋轉的東西。它可是一系列連動的轉軸,或者傳送器,只要運用想像力,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3. Koala / Kiwi Crates遊戲盒(3至8歲)
每一盒遊戲都有不同的「任務」。Koala Crates針對3至4歲幼兒,專注於簡單而具想像力的小玩物,例如做玩偶、小樂器、面具等勞作。而Kiwi Crates則為5至8歲學童而設,有消失的墨水、風箏、彈珠機等玩意。
4. Race to the Treasure桌上遊戲(5到8歲)
Race to the Treasure要求玩家組隊,並設計策略來搜集鑰匙,爭取在食人魔到達之前,找到3把鑰匙打開藏寶箱。這類遊戲有助提升幼兒之間的討論、合作等社交技巧,而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幼兒一齊玩,也有互相促進的作用。
5. Zoobs 骨頭積木(6歲以上)
這款積木由無數小膠棒組成,膠棒分3種:第一種是一端有球形連接頭,另一端有U形連接槽;另外兩種分別是兩端為球形,及兩端為U形連接槽的膠棒。學童可任意組合出不同的物件,例如動物、車子等;玩時需要運用到想像力、創造力、空間思維等。
6. Ice Cool(6歲及以上)
這是一個獲得多個國際獎項的桌上遊戲。玩家用不同的盒子組成課室、廚房、食堂等;作為學生的一名玩家,要用手指彈走企鵝去吃魚,而訓導主任的一名玩家,則要彈走企鵝去「抓」學生。學生每通過一扇門,就會獲得一張魚卡(吃到魚),訓導主任每抓到一個學生,就沒收它的學生證!學生玩家要想辧法一次穿過多扇門,獲得更多的魚;同樣,訓導主任玩家要一次過抓到三名學生!這遊戲很考驗玩家的頭腦、空間思維及手勁。
7. Dixit猜謎說故事(6歲以上)
Dixit,港譯「妙不可言」,是一個結合猜謎語、說故事的獲獎桌遊。遊戲有84張圖卡、36個兔子投票標記。其中一名玩家負責「講故事」,故事描述可以天馬行空,但要避免太直接或太模糊,否則拿不到分。而其他玩家要挑選一張牌,呼應「故事」的內容,同時亦要迷惑其他人;最後,講故事者會公佈答案,最先獲得30分的玩家為勝。玩家在猜圖時,要花心思讓自己猜中「故事」的意思,又要迷惑其他玩家,讓他們猜錯;是一個需要動腦筋的好玩遊戲。
8. Lego Boost樂高機器人(7歲及以上)
學童可通過「視覺指引」(用App操作),去建構機械人,並可利用傳感器、電子配件及App去操控它,例如讓它唱歌、跳舞、避開障礙物等。遊戲不難上手,娛樂性高,更可利用樂高系列積木,不斷擴展機械人相關的玩意,是一件不錯的STEM玩具。
9. Snap Circuits電子積木(8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