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均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不停催谷其術科成績,但其實「玩」也很重要!很多幼稚園會在面試時,都會考驗你的孩子會不會「玩」——即指基本概念、常識、肢體發展、聆聽理解及組織能力等考核,所以家長不妨了解幼稚園面試的十大常見玩具,讓小朋友玩物養志吧!
「玩」的重要性
1. 孩子透過玩玩具,面試老師可觀察到小朋友對顏色、形狀、常識的認知程度。
2. 觀察幼兒在手眼協調、小肌肉發展、自理能力等是否達標。
3. 知道幼兒在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聯想能力等是否達標。
4. 了解家長對幼兒的管教模式。
方塊積木
玩法:老師會將幾塊彩色方塊小積木放在桌上,讓小朋友把它們疊起來。2至3歲的幼兒基本上能疊起3塊或以上的積木,而老師亦會問及積木的顏色及形狀,看看幼兒的反應。
考核目的:
1. 幼兒對指令的理解、手眼協調能力以及手指靈活程度。
2. 幼兒的認知能力、空間概念及視覺組織能力。
彩色膠珠
玩法:老師會讓小朋友用小勺子在盆中舀一勺彩色膠珠,放進小碗;更甚者會讓小朋友用膠鑷子將膠珠夾到小碗裏。然後,小朋友要用繩子將膠珠串起來。
考核目的:
1. 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手指及手腕靈活程度。
2. 幼兒的專注能力。
玩具螺絲
玩法:老師要求小朋友用手指扭動玩具螺絲,將它套在顏色相同的螺絲帽上。
考核目的:
1. 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手指的靈活程度。
2. 幼兒對顏色、配對概念的認知程度。
3. 幼兒的專注能力。
切開食物
玩法:小朋友要自行用玩具刀切開指定的玩具食物,再按指示分給老師或父母。
考核目的:
1. 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手指的靈活程度及手腕的力量。
2. 幼兒對指令的理解。
3. 幼兒是否理解配對食物的邏輯。
膠盒子 / 膠樽
玩法:老師會給小朋友一個膠食物盒,要求他們打開,取出內裏的物件;有時亦會要求小朋友扭開或扭上膠樽的蓋子。
考核目的:
1. 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手指的靈活程度及手腕的力量。
2. 幼兒對指令的理解。
3. 幼兒的自理能力。
洋娃娃 / 樂高式積木
玩法:老師要求小朋友玩「煮飯仔」或「醫生看病」之類的假想遊戲,從而看看小朋友如何餵洋娃娃吃飯、梳頭,或醫生幫病人看病等。
考核目的:
1. 幼兒的認知發展發及想像能力。
2. 幼兒的語言能力及社交能力。
3. 幼兒的部分自理能力。
形狀配對玩具 / 手抓板
玩法:小朋友要把不同形狀的木塊,放入木板上相應的對凹槽中。手抓板則是更進一步。小朋友要捉住手抓板上的圓粒,然後將不同形狀的動物、水果板塊,放入相應的凹槽。
考核目的:
1. 幼兒的視覺空間感。
2. 幼兒對形狀及不同動物、水果等認知能力。
3. 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及手指的靈活程度。
拼圖
玩法:小朋友須自行砌好4至5塊的拼圖,再說出圖中的物件或動物是甚麼。
考核目的:
1. 觀察幼兒的認知能力、空間概念及常識。
2. 觀察幼兒的視覺組織能力,看他們會不會聯想。
3. 觀察幼兒的手眼協調及手指靈活程度。
情境圖卡
玩法:老師會讓小朋友描述情景圖卡,按情境中的畫面詢問小朋友相關問題。如在超級市場內與父母失散了怎麼辦?
考核目的:
1. 觀察幼兒對生活常識的認知。
2. 考驗幼兒的解難能力。
找不同圖卡
玩法:老師會要求小朋友在兩張圖卡中找出相同 / 不同的地方,然後問為甚麼,看幼兒如何應對。
考核目的:
1. 幼兒對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及專注能力。
2.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